共享經濟,一般是指以獲得一定報酬為主要目的,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權暫時轉移的一種新的經濟模式。
其本質是整合線下的閑散物品、勞動力、教育醫(yī)療資源。有的也說共享經濟是人們公平享有社會資源,各自以不同的方式付出和受益,共同獲得經濟紅利。此種共享更多的是通過互聯網作為媒介來實現的。
近年來,中國已經成為共享經濟發(fā)展最為迅速、最為火熱的國家之一。共享單車、共享充電寶、共享汽車等等,甚至出現了共享睡眠倉、共享小馬扎這類讓人意想不到的創(chuàng)業(yè)產品。
由于資金充裕并受到共享單車繁榮的鼓舞,中國的風險投資人紛紛進入共享經濟領域,為各種共享服務的企業(yè)提供資金。
但是比起在歐洲市場Uber和Airbnb的如火如荼,中國市場的共享經濟熱潮卻又顯得不那么真實。從O2O到共享經濟,在險象叢生的中國市場似乎一切新興模式都離不開燒錢二字。
但是并非所有創(chuàng)業(yè)者都對“共享經濟”有著清晰地認知。很多新的自稱提供共享服務的企業(yè)并不能稱之為“共享經濟”,也并不使用“閑置資源”。
“共享經濟”的泛濫下,一些創(chuàng)業(yè)者盲目推出美其名曰的共享經濟產品,實則產品與共享經濟的本質背道而馳。
以“共享睡眠倉”為例,北京、上海和成都的“共享睡眠艙”由于沒有消防許可以及沒有賓旅館特種行業(yè)經營許可等原因,不是被警方查封,就是主動暫停營業(yè)。
“共享健身倉”其實與分時租賃或鐘點酒店沒有多大區(qū)別,更像是“膠囊旅館”。
嚴格來說,真正意義上的共享,應該是用戶通過移動科技將自己的房間租賃出去,實現陌生人之間對閑置資源的分享,而不能新增額外的產品和服務。
另外,與盲目共享相比,產品體驗更為重要。
以“共享汽車”為例。比起資本和風口,共享汽車更需要帶給用戶良好的產品體驗。
對于共享汽車,良好的駕駛體驗以及汽車停放體驗決定了用戶是否會多次或持續(xù)使用。如果不能帶給用戶良好的產品體驗,共享汽車這種并不是實質性需求的產品,則很難打動用戶。
總而言之,資本寒冬以來,“共享經濟”確實為投資人帶來了實際的方向。但是,創(chuàng)業(yè)者在資本面前,要做到足夠冷靜,認清共享經濟的本質,避免盲目跟風。
榜單收錄、高管收錄、融資收錄、活動收錄可發(fā)送郵件至news#citmt.cn(把#換成@)。
海報生成中...